政府宣示2030年台灣要成為雙語國家,國發會推出的「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」,目標是希望現在的小一生,在接受12年國民教育後,就能裝備出可與國際競爭的英語力。未來12年,台灣將面臨的雙語環境變化,包括了教育部將修法,讓雙語教育延伸至幼兒園;中小學生加強英語聽力與口說能力;中小學部分學科,將採英語授課。
道阻且長、行,則將至
國一的子鴻,在同齡學生仍忙著適應國中生活時,已悄悄完成相當大一程度的 KUMON 數學最終教材。
這聽來令人驚訝,但更意外的是,他對自己的評價只有四個字——「平平無奇」。
然而,這名自認普通的孩子,卻會在談起數學公式時微微亮起眼睛。
他覺得 3² + 4² = 5² 的排列「很美」,覺得公式的秩序和邏輯本身就迷人。
也正因如此,他的學習不是靠天分,而是靠對「美感」和「規律」的喜歡,一步一步地向前。
在這份平凡之中,我們看到了一條更重要的道路:
當孩子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挑戰,並以持之以恆的方式走下去,原本漫長的路,會在日復一日的練習裡悄悄靠近。
樂觀,是他踏入學習旅程的第一張通行證
子鴻和 KUMON 的緣分,來自家族世代的信任。
阿嬤非常認同 KUMON 的學習方式──子鴻的爸爸和姑姑都曾在 KUMON 打下紮實基礎。
於是,當子鴻到了中班,阿嬤也決定延續這份經驗,讓他也進入 KUMON 開始學習。
天蠍座的他堅毅,卻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面對挑戰的態度:
「基本上,我都不會往壞的方面去想。」
「有一次跑步跌倒,我就想:下次避開那裡就好了。」
不誇張情緒、不放大挫折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「下一步怎麼做」。
這樣的心態,成為他一路走來最穩固的基礎。
有一些公式,看起來真的很美
談起數學,他的語氣會亮。
熱愛數學的的他,從數數學起,一年半就學會了國中的方程式。
「數學有一些公式,看起來很美。」
「3² + 4² = 5²,那個連續數字很好看。」
對他來說,數學不只是成績,而是一種「思考的美感」。
這讓他在練習的道路上,不靠外力推動,也不為獎狀而學,而是因為「動腦本身很好玩」。
在忙碌的國中生活裡,他創造自己的時間
升上國中後,他的學習時間被壓縮。
課後活動、作業量、考試,都排進了每天的日程。
他沒有因此放棄,而是練習「挪出時間」:
「我會利用課堂的十分鐘休息時間、或放學後的二十分鐘,把 KUMON 作業寫完。」
零碎時間,被他練成完整的效率。
也是從這裡,他真正學會了時間安排。
他將KUMON練習哲學,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項興趣
子鴻將KUMON日復一日的「練習哲學」發揚到日常與興趣:
● 小六開始扯鈴,如今能同時挑戰三顆扯鈴
● 英文鍵盤 a~z 以 2.437 秒完成,成為全班打字最快的人
● 3×3 魔術方塊三十秒內完成,大家都說神
如何做到?他的答案很一致:
「冷靜,然後練習。」
當手感好,就練扯鈴;覺得煩躁,就寫 KUMON。
他把紀律練成一種生活日常,而不是外加的要求。
把努力活成日常——實踐「行則將至」的真正意義
問他學習中最深刻的故事,他沉思後仍只說:
「平平無奇。」
這四個字,說的是沒有戲劇化的突破,也沒有一夕成名的瞬間。
但正是在這份「無奇」裡,我們看到孩子最珍貴的力量:
- 遇到問題,就調整
- 時間不夠,就利用零碎時間
- 想進步,就練習
- 不會,就找資源
- 把努力的強度控制在「比日常辛苦一點,但可承受」的程度
一步一步,不急不躁。
他樂觀相信:只要願意持續、願意前進,就能到達心之所向的終點。
真正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是——日復一日、持之以恆
子鴻的故事提醒我們,孩子的成就往往不只來自天分,而是來自一種更日常、也更不易的能力:把練習變成習慣,把努力變成生活的節奏。
這股力量不張揚,也沒有華麗的瞬間,卻能在時間裡累積出看得見的改變。
KUMON 能帶給孩子的,也正是這樣一份樸實而重要的禮物:
在每一個看似普通的日子裡,扎實地比昨天再更進步一些。
人生的道路漫長,途中一定會有需要面對與調整的時刻。
但當孩子願意穩定地走、願意在困難面前維持節奏——
前方的距離,終究會被一步一步拉近。
道阻且長、行,則將至。
